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個不喜張揚的企業。她在風電業界僅2年多的時間,名氣也只能算“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他們在風電設備業取得的業績卻可以用“飛速”二字來形容。 12月18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最大容量的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在上海成功下線,她的主人便是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用該公司董事長祁新平的話說,這是一臺“不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技術創新性及各項性能指標國內領先”的機型。 下線當天,同時還舉行了上海電氣臨港風電制造基地一期建設項目及上海電氣臨港風電試驗風場開工典禮。上海電氣的風電可謂是“三喜臨門”。
聯手德國技術
說起上海電氣風電的起步,比起同業來說稍顯滯后。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他們一開始就以高起點戰略、高標準技術的定位及1.25兆瓦、2兆瓦2瓦產品一起推進的發展方式來介入風電。選擇的合作伙伴是風電技術全球領先的德國企業。 2006年初,通過許可證方式,他們引進了德國dewind公司D6-1.25兆瓦風機技術,在消化吸收的基礎迅速地實現了產業化。
同年,與德國Aerodyn公司聯合開發適合中國地區復雜的氣候條件及風資源條件(高溫與寒冷、臺風和低風速、沙塵暴和高海拔、潮濕和鹽霧等特點)的2兆瓦機組。該風機額定功率為2000千瓦,采用了國際上最為成熟先進的三葉片、上風向、變槳變速、雙饋恒頻技術;它有93米、87米風輪直徑的2款基本型,配有不同的輪轂高度及適應于各種特殊條件的各種配置;它所具有的抗低溫設計、抗臺風設計和防風沙設計性能,幾乎能適應中國所有的風況條件。據介紹,這款風機最大Cp值達到0.48以上,是目前國內能利用風能效率最高的風機之一;電網兼容性強及低壓穿越技術的應用使得風機能與國內任何電網聯接;有冗余的安全設計保證了機組的高可靠性;先進的控制策略確保了在低風速下也能高效發電以及在高風速段時能優化載荷使機組避免過載。據上海市經委官員介紹,由市經委組織國內一批知名風電專家參加的鑒定會,對該機組給出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同容量機組技術領先”的專家鑒定結論。
據悉,上海電氣在2兆瓦基本型的基礎上,還在進行該機型的系列化設計開發,2009年三季度將有3臺防鹽霧型的2兆瓦近海風機試驗機組下線,屆時將用于三峽電力的響水和慈溪近海上風電場。 在與Aerodyn公司全面戰略合作的基礎上,以Aerodyn公司全球頂尖技術、設計理念和手段、風電數據庫基礎上,上海電氣已構建起了風電機組設計平臺(包括60多個軟件和各類風電數據庫等),并已開始在這個整機設計平臺上獨立自主地設計3.6兆瓦的海上風機,此風機的風輪直徑是116米,屬緊湊型結構海上風機。據祁新平介紹,這是中國目前在開發的最大容量機組、也是全部體現“中國創造”的首臺機組,3.6兆瓦樣機將于2010上半年下線。 上海電氣用了三年左右時間,通過引進后的消化吸收、聯合設計掌握核心技術、國際合作結合系統培訓,已經打造出了一支能獨立設計陸上和海上風機的研發團隊。
擴建生產基地
“‘十一五’期間,僅在上海就將要完成20萬~30萬千瓦規模的風電場建設”,上海經濟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這樣描述。 占據天時地利的風電公司,目前在上海的閔行制造基地約1萬平方米,2008年200多臺1.25兆瓦風機的生產在這即將完成。隨著市場的擴張,今年12月他們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在臨港重裝備工業園區規劃了40萬平方米的風電制造基地,一期建設的廠區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合60畝)于12月18日正式拓疆擴土,包括生產和試驗設備及200噸吊機設備的項目總投資約1.43億元。本項目計劃2009年10月份建成投產,屆時,2兆瓦風機年產約在600臺左右。
據資料顯示,上海電氣風電臨港試驗風場選址在東海大橋邊,由上海電氣與上海申能共同出資組建,總投資13000萬元,包括2臺1025兆瓦、3臺2兆瓦系列風機、1臺近海試驗風機。該項目計劃于2009年三季度完工,當年四季度并網發電。 據祁新平介紹,目前上海電氣在建風場有11個,共計339臺機組,總容量40多萬千瓦,截至今年底,發往風場的200多臺機組將完成安裝150多臺,在可并網接入系統上的80多臺機組全部實現并網發電。顯然,這個成績單在目前我國火爆風電市場中還并不怎么耀眼。
為此,上海電氣給出了未來發展目標:加快加大2兆瓦核心機組批量生產能力的建設,鞏固擴大1.25兆瓦輔助機組的市場份額,2年內實現銷售收入50億~70億,5年內成為國內風機行業領先型企業,并進入海外市場,實現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成為國內外整機和核心部件制造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