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冶金】中鋼協:鋼鐵產能過剩亟待體制改革 |
(時間:2012-4-27 10:30:33) |
“現在9億噸鋼產能是公開的數,產能過剩天花板已經到了頂板”,4月23日,在“中國博興金屬板材產業鏈高峰論壇”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原首席分析師李世俊發出了上述感慨。 據其介紹,早在2010年年初,統計局公布粗鋼產能數據為7.43億噸,當年年底增加7200萬噸,減少1900萬噸,達到了7.96億噸。而建設協會2011年上半年統計46家設計單位后,于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煉鋼在建產能5504萬噸;正在設計產能1930萬噸;正在規劃煉鋼產能2108萬噸。 即去年“在建的、設計的和規劃的,一起有一個億的產能”,綜合起來,“現在9億噸鋼是公開的數,產能過剩天花板已經到了頂板”,李世俊如是測算。 據其判斷,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鋼鐵市場仍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鋼鐵作為結構材料的主體地位未改變,因此,中國鋼鐵行業還“還有的可看”。 但是,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之一是,“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李世俊直言,以前經濟發展強調“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而現在要改變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出口,過度依賴投資的局面,“三駕馬車的排序出現變化,說明‘十二五’期間鋼消費需求會增加,但增加動力變慢”。 李世俊援引人民大學的一個研究組研究成果,投資帶動的產業中鋼鐵排第二,出口帶動的產業中鋼鐵排第七,但消費帶動的前10個產業中沒有鋼鐵。 李世俊回憶說,2005年我國鋼材需求供給基本平衡,2005年供不應求,2005年之后供大于求,“但是前三年碰上國際市場好,我們3年凈出口鋼折合粗鋼1.37億噸,國外不好了,國內來個4萬億”。“鋼鐵行業2005年后進入供大于求時代,正是靠出口、靠投資才使得過剩產能得到釋放”。 他強調,中國鋼鐵市場需求增速正在趨緩。他預計我國粗鋼消費量會在2015至2020年之間到達7.7-8.2億噸的峰值。“如果在2015年我國粗鋼消費量就達到了7.7~8.2億噸,那么今后5年粗鋼消費年增長率為3-6%”。 數據顯示,中國粗鋼產量增速在“十五”期間平均為22.6%,在“十一五”期間為12%,而粗鋼消費增速將在3-6%,“這要求‘十二五’產量增速降低到一位數,我們已經過了一年了,去年鋼產量6.83億噸,年增速8.9%,的確降到了一位數,但是8.9%對比預期的3-6%依然顯得過高”,李世俊直言,“我們老說狼來了,這次狼真的來了”。 李世俊對當前鋼鐵行業過剩產能問題表示擔憂稱,今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的適度放緩,一些領域有出現了“緩轉型”、“慢轉型”的傾向和苗頭。但隨著“換屆效應”誘發的一些地區的投資沖動有再度升溫的趨向。 中央的“十二五”規劃,放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5年GDP的年均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而31個省區市GDP的年均增速,沒有一個把7%作為目標,平均為10.5%,超過中央預期目標50%,“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三個方面實現‘翻番’是多個地區確定的發展共識”。 黃石山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馬國和也告訴記者,中國鋼鐵行業出現“越過剩越調控、越調控越過剩”的怪圈,究其原因還是利益驅動。“鋼鐵規劃講集中度,幾個大鋼廠主動出擊,兼并重組,產能不斷上臺階,新設備不斷上,但老設備沒停,因為法人主體不一,地方利益糾結”。 “攤大餅式兼并重組,減了別人的量,當地GDP、稅收就減少,又沒有相應的補救措施,所以當地政府不能心甘情愿。中央企業重組地方企業都難以進行,何況民企”。 李世俊直言,“追求高速度,不是一個地區或者少數地區的個別現象,而是多數地區的普遍現象;也不是一個五年計劃的個別現象,而是多個五年計劃的普遍現象。這就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找原因”。 “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使增長速度等預期性指標變成了強化政府責任的約束性指標。這都說明,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責任不在地方,而在于現行的體制和機制。單靠提高認識和覺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和機制的問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