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空調】2011年國內空調業市場繼續上漲 增速或為9% |
(時間:2010-11-9 9:24:17) |
就在已結束的2010冷年,國內空調市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增長,僅中怡康今年1—8月對國內零售量的監測數據顯示,實現了27%的增長。而來自產業在線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冷年國內空調市場內外銷突破8500萬套,創造了中國空調業新的銷量新紀錄。 面對2010冷年的大幅度增長,已經啟動的2011冷年國內空調市場又將呈現何種走勢?面對國內節能惠民政策的取消、面對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擔憂、面對原材料可能波動,國內空調市場能否繼續保持增長?市場競爭的重點和產品技術熱點又將出現哪些新的變化? 日前,筆者帶著上述問題,訪問了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白電研究部經理施婷。 增速放慢:9%問題不大 筆者:2010冷年空調市場的這種增速,對于2011冷年的市場發展會不會形成壓力? 施婷:今年的這種大漲,有一個前提:2008年、2009年兩年市場銷售都不太好,市場、廠家、消費者的需求被積壓下來。而在節能實惠政策、空調能效升級的雙重作用下,政府補貼、企業清庫、讓利促銷,讓市場出乎意料地大漲,甚至還出現了一部分消費購買力被提前釋放。 不過,我們對于2011冷年市場整體的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除非市場會出乎意料的壞,但現在還看到這種跡象。 筆者:那么,你認為2011冷年的市場增速會在多少?企業和市場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潛在的壓力又有哪些? 施婷:我們認為,9%的增速應該會實現。目前,可能會存在的壓力,應該是惠民政策取消對市場會造成一定影響,此外原材料價格波動、出現極端惡劣的天氣、房地產市場的滯后影響顯現,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 市場熱點:全民皆變頻 筆者:2010冷年的變頻空調熱是否會在新的年度得到體現和延續? 施婷:根據中怡康在全國100多個主要城市1700多家門店在國慶期間的空調市場監測數據顯示,變頻空調的銷量已經超過定頻空調。雖然這只是對購買力較強的城市市場監測,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空調業的變頻化趨勢。 可以肯定的是,變頻一定是2011冷年的競爭熱點,變頻空調陣營已經從美的、海爾、海信等企業,向奧克斯、長虹、TCL等企業擴大。 筆者:那么,變頻空調市場的競爭又將會出現何種走勢與格局? 施婷:大企業通過定頻向變頻戰略的快速轉變,實現了對行業現有品牌和市場格局的進一步提升,近年來“馬太效應”在國內市場持續上演。 同樣,在變頻空調戰略布局上,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則是左右為難。不做變頻,未來唯恐被淘汰,而做變頻卻又要面臨資金技術上的投入不足問題。 行業格局:洗牌繼續 筆者:我們注意到,最近2年來,幾家大企業對于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實現了“高中低端產品、城鄉兩元市場”的全盤通吃式競爭,這似乎說明了行業洗牌一直在進行。 施婷:以前,一些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價格戰,在一些區域市場上有一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實際上,這些年來,大企業已經在多個方面對于小企業不斷擠壓,很多市場份額在1%左右的企業,未來提升市場份額已經很難,惟一的出路就是退出。 筆者:我們注意到,在市場現有的中小企業行列中,一大批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萎縮。曾經是中國企業進軍空調老師的外資企業,為何會在中國市場上出現這種格局? 施婷:當前,真正有決心在中國空調市場上做下去的外資企業,并不多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像大金、三菱電機、松下等少數企業,而日立、夏普、東芝、三星、LG都受到了來自中國同行的強大擠壓,未來發展走勢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筆者:這種“馬太效應”的持續上演,特別是近年來大企業的份額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是否意味著與10年前或5年前相比,整個國內空調市場的游戲規則已經發生了改變? 施婷:我覺得最大的不同,還在于用人的方面。大企業所具備的強大的資金運作實力,足以將行業內部優秀的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等人才,聚焦到一起,最終以“人才聚寶盆”的效應,從而構建空調業最強的競爭力。(許意強) [觀察]糾結或成空調業新年度關鍵詞 大漲不行、下跌也不行,到底是希望漲還是跌,多少比較合適?眼下,這對于已經提前步入2011冷年的國內眾多空調企業而言,實在是一道頗為糾結難解的題。 2010冷年持續高漲的國內市場,令很多空調企業既分外欣喜又隱約擔憂。這種市場規模能否在2011冷年得到延續并繼續上漲,如果市場遭遇不利因素出現下滑,整體規模又將保持何種水平?如果明年市場仍然保持著規模性增長,那么這種持續高漲背后到底隱藏著哪些誘因?維系市場整體增長的力量如果遭遇挫折,國內空調業是否會陷入新一輪的下跌通道中? 回首2010冷年市場銷售規模的突破性增長,不難發現,節能空調惠民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空調能效強制性政策實施等一系列政策因素疊加,加上2009年空調市場銷售觸底后的強勁反彈、市場熱點從定頻向變頻的迅速切換、空調價格的大幅度走低,不僅直接拉動了當前市場消費需求的空前高漲,也透支了未來市場的部分需求。 今年8月以來,在國內各大空調企業紛紛開啟的2011冷年市場布局中,來自傳統銷售渠道的“打款提貨”熱情與力度再度超出很多企業的預期。由于此前的市場旺銷,讓很多空調渠道商已是“倉中無糧”。而加上最近幾年來,賺得“衣缽滿體”的商家從不缺錢,配合企業在淡季推出的優惠吸款政策,空調傳統渠道商的“蓄水池”功能再度彰顯。不少主流空調企業營銷負責人透露,淡季回款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近2—5倍的大幅增長。 由于判斷和衡量空調年度銷售規模和總體走勢的時間節點,往往在每年5月。當前,暫時性的渠道需求“井噴”,仍有待于來自終端市場消費需求支撐和響應,否則渠道的“蓄水池”如果無法形成良好的流通和排灌,將會引發新一輪的“市場內澇”。 目前來看,2011冷年影響國內空調市場發展的政策效應將會大大減弱,節能惠民補貼金額大幅降低后則將于明年5月底取消。 同時,一直備受打壓和控制的房地產市場,極有可能在2011年度持續走低,從而影響空調市場的剛性需求。此外,政策取消、原材料波動、品牌集中度日益提升,都會加速空調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階段性低價競爭的白熱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11冷年國內市場的變頻化進程將會提速,這將會帶動市場競爭重點從價格向產品切換,從規模向利潤轉變,由此吸引一大批空調企業競爭重點和發展方向的轉變。 此外,空調用環保制冷劑在2011年則面臨著從R410a向R290的推廣過渡期,這將直接決定著未來我國空調制冷劑的替代進程和方向,從而掀起空調企業的新一輪較量。不過,在市場規模和利益最大化的訴求下,環保制冷劑的替代仍將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摸索之路。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