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空調】空調行業:近憂遠慮 格力電器再分析 |
(時間:2012-2-14 9:32:20) |
1、空調行業:近憂遠慮,回望歷史 最近兩年的家電行業“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以及“家電下鄉”三大政策,使這兩年空調銷量大增,釋放的需求提前透支了未來穩定購置需求,市場近期在憂郁已經達到需求“天花板”。 目前,空調產業面對的問題有: (1)、高庫存。根據《空調銷售》的數據,2011冷年結束時空調高達1620萬臺,為5個冷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截至10月底,空調單月庫存/銷量比升至1.7,也是兩年來的最高值。 (2)、產業政策退出。 (3)、制造成本不斷攀升。原材料近幾年維持高位,人力成本大幅提升。 (4)、房地產被嚴格調控直接壓縮新生需求空間。 (5)、宏觀政策緊縮惡化企業生存環境。 (6)、全球經濟環境惡化,出口市場不容樂觀,國際市場上,美國經濟步入衰退、歐債危機持續蔓延、新興市場出現滯漲等一系列不穩定因素。 家電行業“過冬”跡象顯現,業內普遍預期,2012年家電業的增速將會放緩,空調業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讓我們回望下空調的歷史: 1999年:空調行業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250萬臺(套)。 2000年:空調器的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市場需求,市場價格不斷下降。但價格戰和炎熱的天氣使零售量漲幅高達105.49%?照{品牌約400家。 2001年:由于眾多品牌競相涌入,空調行業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市場需求,本年產量達到了2363萬臺(套),當時的本土四大品牌,美的、海爾、格力、春蘭,占據了國內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但是,空調的壓縮機技術仍然掌握在日韓歐美等外資品牌手中,大部分的空調企業只能靠貼牌加工的微利與外資競爭。加上又遇到“涼夏”,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市場價格繼續下滑,年底庫存720萬臺。 2002年:空調市場面臨著“內憂外患”,壓力很大。國際上,美國、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空調出口增長速度放緩;國內,空調企業已經達到400余家,行業制冷年度生產能力已激增至3500萬套以上,各廠家增加產能及2001年“涼夏”留下的庫存,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秩序混亂,部分品牌為搶占市場,出現低價傾銷的現象。如億達洲空調將其一款IP冷暖空調在武漢各大商場以555元(含安裝、管價等費用)的超低價位出售,當時一臺空調壓縮機的價格已經是五六百塊。 2003年:受原材料漲價、非典疫情、連續降雨以及巨大庫存的影響,空調業5年來首次出現虧損。整機庫存不斷上升和價格下降是空調業利潤全面縮水的主要原因。市場開始淘汰行業中規模較小的企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004年:空調行業競爭依然十分激烈。雖然空調行業市場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全行業出口量大幅增長,但在鋼、銅、鋁、塑膠等價格上漲的帶動下出現空調材料成本上升,加上出口退稅比例由17%下降到13%,空調行業獲利空間繼續下降,許多品牌在市場競爭中黯然退出,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照{品牌下降到140家左右。 2005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歐盟環保指令實施。再加上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及電力供應緊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競爭異常激烈,市場主要活躍品牌僅剩50家左右。空調產能超過6000萬套,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而國內需求量只在4000萬臺左右。“1000萬套”已成為行業第一集團軍的產能門檻。 雖說歷史上“競爭白熱化、價格白菜化、產品同質化”是空調業的標簽,但整個行業由于市場需求以及市場份額的提高,國內空調企業總體上還是實現了快速發展,見圖1.1-1.3。


 在《十二五家電工業規劃建議》中預計“十二五”期間,家電更新將成為城鎮需求主流,預計將有約12000萬臺空調器超過使用壽命,平均每年更新量空調器2300萬臺。此外,農村市場空調器的年均需求量為800萬臺。而根據奧維咨詢(AVC)需求分析模型計算,在人口紅利、城鎮化、更新加速等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未來5年中國空調市場容量仍可保持年均17%左右的復合增長率。但就2012新冷年而言,市場將面臨諸多短期性利空因素的影響,需求或許并不能得到充分釋放。奧維咨詢(AVC)預計2012冷年國內終端銷售規模將在5315萬臺左右,同比增長7.4%。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2009年度,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達到3590美元。而統計局數據顯示,每百戶空調擁有量前6名是:廣東(196)、上海(196)、浙江(180)、福建(175)、江蘇(163)、北京(162);而最后六名:青海。1.3)、云南(1.5)、甘肅(5.3)、吉林(6.2)、黑龍江(7.9)、內蒙(10.2)。最近兩年成都家庭裝修開始流行安裝地暖,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既然南方可以為了一兩個月的寒冬裝地暖,北方應該也可以為一兩個月的酷暑裝空調。2010年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空調112臺,而中國住房大多是兩居室或三居室,離飽和應該至少還有一倍增量。日本2006年每百戶家庭約有235臺空調。 但截止2011年1月份空調產能超1.6億臺,見表1.1,而且根據電器雜志報道,2011年各個空調企業紛紛規劃未來5年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規模擴張到怎樣的程度。據記者了解,2011年格力、美的、海爾、志高、奧克斯、海信科龍和格蘭仕這七家市場主要品牌的總產能已經超過1億臺,未來5年,這個數字很可能將接近兩億。 表1.1新浪地產2011.01沈建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國內空調廠產能

注:本人未核實。 也許十年一個輪回,2012年有點像2002年,內憂外患,不過現在比以前又一個憂慮,那就是“天花板”。 2格力電器,輝煌的過去,未來在哪里 “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企業;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是沒有脊梁的企業,一個沒有脊梁的人永遠站不起來。”這是格力信奉的經營格言,格力電器堅持“自我發展,自主創新,自有品牌”的發展思路,以“締造全球領先的空調企業,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為目標,為“中國創造”貢獻更多的力量。 2.1歷史數據 德國人作事情,不走捷徑,在中國人看來很多方法笨的要死,但由于按照他們的邏輯,這些路徑符合邏輯,只要一步步走,就可以達到目的,所以就慢慢做。但5年后一看,人家沒走回頭路,居然跑前面了。走捷徑,很容易逐漸偏離最初的目標的。既找到捷徑,又不偏離方向,這是需要大定力和大智慧的。格力專注于空調,不斷創新,過去做到了。 格力在過去受益于市場份額的逐年提高,全球需求的持續增加,所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歷史財務表現如表2.1所示,利潤沒有哪一年下降。 表2.1基本財務指標

2.2未來在哪里? 2.2.1格力的優勢
水晶蒼蠅拍:“極大的規模和極低的利潤,導致非常有能力但是缺資金,以及非常有資金但是缺能力的,都再也玩不動空調了。而非常有能力也有資金的,也不會再去玩空調了。這就是格力最簡單和容易理解的壁壘! 而波特競爭優勢基本戰略類型: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集中戰略。 1、銷售模式——差異化 先看個例子:在2004年以前的幾年里,日本的房間空調器市場一直被松下、三菱電機、東芝、日立所占領,緊隨其后的是三洋、三菱重工、大金、夏普和富士通將軍。據《JARN》監測,第一集團軍中的4大品牌各自擁有約15%的市場份額。大金在房間空調器市場一直很不起眼,盡管它在商用空調領域已經做了多年的龍頭老大,可是從2000年開始,大金漸漸地擴大了在房間空調市場的份額,到去年市場份額已達到13%。2004年,大金宣稱在房間空調器市場上份額將達16.9%。如果實現,大金將毫無疑問名列首位,而將松下、三菱電機和東芝甩在后面。業內人士分析,大金去年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7月份的涼夏。大多數的日本空調廠家都依靠家電經銷商和連鎖店進行空調銷售。但是,當這些經銷商在7月份空調銷售的絕對旺季遭遇了空調銷售的“冰點”之后,紛紛將空調銷售場地轉而經營其它商品。對這些經銷商來說,這是他們為了生存而采取的自然而然又無可非議的措施。但大金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因為大金70%以上的空調銷售都是在專營空調銷售、安裝和售后服務的商家那里進行的。這類銷售路線受氣候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這些經銷商都與新房建造和房屋更新有密切聯系。 1997年,格力湖北的四大經銷大戶,在整個行業空調大戰中,為了搶占地盤、追求利潤,搞競相降價游戲,結果導致格力在湖北的市場價格體系被沖得七零八落。格力和經銷商兩敗俱傷。情急之下,時任格力銷售總經理的董明珠,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以利益為紐帶,以格力品牌為旗幟,互利雙贏的聯合經營實體。在這其中,格力只輸出品牌和管理,在銷售分公司中占有少許股份。2000年之后,格力各地經銷公司的實力壯大,控制權也隨之增強,與格力的“磨擦”又多起來。2001年,格力先后在湖北和安徽清理了原有的經銷商。2003年8月,格力開始主動對渠道動手術。2004年3月,格力電器脫離國美的銷售渠道。不過,格力銷售額并沒有就此受到太大影響,那時他們的專賣店已近萬家,遍布全國。2007年,用股權捆綁經銷商,使得廠商利益將達到高度統一。 格力“先付款后發貨”、“淡季返利”、“廢除年底退貨”、“區域性銷售公司”等銷售舉措,皆開創了空調行業營銷渠道的先河,為競爭對手競相模仿。 格力銷售模式從實際出發,不斷更新創新,將是格力未來重要的支柱之一。 2、技術領先——聚焦&成本領先 2011年度,格力“高效節能型R410A直流變頻壓縮機”、“MR系列五種模式熱回收模塊機組”、“光電式太陽能直流變頻空調機組”、“超高效節能空氣源熱泵熱水器”四個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應用單相異步起動永磁同步電機的新型超高效定速壓縮機”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2010年格力“G10低頻控制技術”、“熱回收直流變頻模塊化多聯機組”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直流變頻多聯熱水機組”被認定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2009年格力“熱回收數碼多聯空調機組”、“G10低頻控制技術”通過國家火炬計劃、“王者之尊高端柜式空調”通過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采用自然環保工質R290(丙烷)研發高效節能空調器”通過國家商務部認定。 目前中國的壓縮機基本都是合資的,只有格力是自有知識產權。 2011年7月14日,全球首條碳氫制冷劑R290(俗稱“丙烷”)分體式空調示范生產線在珠海格力電器正式竣工,并順利通過中德兩國聯合專家組的現場驗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標志著備受業界關注的R290冷媒空調將正式量產。 格力電器是中國家電業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擁有國際上首屈一指的科技研發中心,包括三個研究院、26個研究所、兩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300多間世界一流水平的實驗室。 技術領先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格力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是最大的節約成本的方法;尤其不需要與國外企業采購核心技術,給國外企業牽著鼻子走。 第二,所有的配套技術都控制在自己手上,不會出現采購國外技術帶來與自主整機不配套的質量問題。 第三,家電行業銷售的很大成本就是售后的維修服務,整個企業文化就是倡導不需要維修服務是最好的服務,技術優勢有利于實現產品品質穩定,降低專賣店的經營成本。 中國制造往中國創造轉型,這個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難一蹴而就,自然那些經歷長期積累并有巨大資本優勢的企業更有希望成功轉型,格力過去長期專注于制冷產業,使研發投入可以不斷加深,作為成本領先的技術型企業,有了這個基因。 3、規模優勢——成本領先 目前公司擁有珠海、重慶、合肥、鄭州、武漢、巴西、巴基斯坦、越南八大生產基地,家用空調年產能5000萬臺套,商用空調年產能550萬臺套。 巨大的規模:1、企業研發、服務、廣告等的費用投入均攤降低,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使顧客價值上升。2、提高了行業進入壁壘,潛在進入者的威脅降低。3、提高了對上游原材料采購的侃價能力,但對下游顧客很難有突出表現。 能否確保規模經濟始終是企業競爭力高低的重要基礎。規模經濟使企業競爭優勢獲得多種驅動因素的支撐,從而使競爭優勢更強、更持久,為迅速提升并維持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提供必要條件。朱江洪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產品還可以做很長時間,那你就必須要把它做好,做精,能夠做到你占有市場40%,甚至60%的份額,你還怕什么?” 4、管理優秀 本部分只摘錄部分管理層言論觀點,慢慢體味。 董明珠: “我覺得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是依附于別人去贏取、賺取自己的利潤,更多的應該是創造,在這個行業里面去引領別人,在技術上要比別人先進。這樣的企業并不是把成為強者作為最終目的,而是以“為社會能做更多貢獻”的思維去做一個企業! “我們追求的不是做強者,更不是要打敗誰。制定戰略時,我們希望格力走向世界,用產品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只有這樣,同行之間才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促進。如果懷著要擠垮誰的心態,是低級的競爭;如果懷著改善人們生活的理念,企業就愿意與大家共同發展,在競爭中相互取長補短。理念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我對創新的理解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以前,我認為只要產品比別人的好就是創新。后來,喬布斯讓蘋果成為奇跡的時候,我對創新也有了新的理解。只有你的產品改善了別人的生活,你有獨創的產品,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方向,才叫真正的創新。”【理念的升級】 “一個企業真正實現國際化的支撐點在于它的品牌國際化,而決定品牌國際化的是核心技術、產品質量以及服務是否國際化。如果僅僅是在世界各地建有工廠,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越是單純的東西,越需要百倍的努力去捍衛它。我相信未來10年,格力依然會堅持走空調專業化的道路。專業化與我們的定位有關,也是“自斷后路”的做法——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我覺得人才很重要。格力電器寧可成為黃埔軍校,但堅持自己培養人才。雖然經常有很多獵頭公司住在格力附近挖我們培養的人才,但我寧愿吃這個虧,也要自己培養人才。企業高管都應該來自內部培養,自己培養的人才對企業有感情,員工也信服! 朱江洪: “任何一種事,只要是用心去做,扎扎實實去做,想方設法地要把它做好,我認為就一定會把它做好! “你不放權他反而沒壓力,反正出了錯責任也在你這里,你越信任他他越能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一個產品來說,你賺錢多少,只是暫時的,今天可能不賺錢,明天有可能會賺錢,但是你的質量砸了鍋,那影響是長遠的。” “你自己做不好,專業化還斗不過人家多元化,我估計是你的企業的能力的問題,那么我反問一句:既然你專業化都做不好,難道你多元化就能做好?” “隨著今后市場的發展,經濟各方面的發展,那可能會有很多新的東西,需要有不斷地更新和創新,創新也包括技術創新、管理的創新、觀念的創新,一個企業不創新是沒有出路的,那么作為手段、方法、措施都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發展! “做為國企領導人,對企業——感情上要當是自己的,事實上是國家的”。 5、其它 12月28日,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全球領先的第三方質量與安全服務機構Intertek天祥集團在珠海舉行了“衛星計劃-級別4”授牌儀式,宣布格力電器獲得Intertek“衛星計劃”最高級別資質認可,格力電器也是亞太地區空調行業首個獲得Intertek“衛星計劃-級別4”的企業。“衛星計劃”最高級別4級實驗室代表格力獨立的專業檢測團隊能夠自行進行產品結構檢查、書寫測試報告,最后由Intertek簽字認可即可。此次獲得該計劃中最高級別的認可,證明了格力的實驗室技術和能力已獲得國際專業認證機構的肯定,并擁有了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去調配資源和認證管理系統,標志著格力電器的科研水平再上了一個新臺階。 “衛星計劃”最快能夠在5天內出具標志授權報告,為客戶贏得更多的額外銷售時間。此計劃獲得了眾多國際知名公司的青睞,并為眾多用戶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如對一家每年有100個新產品發布、50次文件修訂的家電廠商來說,通過“衛星計劃”能比傳統的測試認證1年節省超過40萬美元的費用,縮短約500天的測試認證周期,獲得寶貴的上市時間。如此,格力以后技術轉化為產品并上市的時間將大大縮短,有利于進一步增強產品競爭力,并提升全球品牌影響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